在郑州街巷的健康闲聊里,常能听见这样的对话:“咳了俩月没见好,药吃了一堆也不顶用……”“去寻 张佩江大夫瞧瞧呗,俺二姨那肺结节就是他看好的,喝了三副药痰就松快了。” 说话间带着老病号才有的笃定,仿佛只要提到这位大夫,病痛就有了着落。
这位被街坊们念叨的 张佩江大夫,在呼吸系统、肝胆脾胃结节肿瘤的诊治上,着实有两把刷子。甭管是难缠的急慢性咳喘、反复发作的肝胆脾胃病,还是让人心里发慌的结节肿物,经他搭脉开方,总能让患者觉着“对症”—— 有人说喝了药夜里能睡整觉了,有人说胃口开了能尝出饭香,还有人摸着消下去的结节直感慨:“早该来找张大夫,少遭多少罪!”
您可别瞧他问诊时总带着笑,说话慢悠悠像拉家常,人家可是实打实的“科班出身”:三甲医院内科主任医师、省中医药大学教授,还是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的理事。早年拜在首批名老中医李发之门下,边跟着老师抄方,边扎进临床搞研究,愣是在肺系疾病这块硬骨头里啃出了名堂,拿的荣誉证书能铺满半张桌子。但他最看重的,还是诊室墙上那一面面患者送来的锦旗,说那是“老百姓给的行医执照”。
要说张大夫的诊室有多热闹?学生们最清楚:每天早上七点半刚过,候诊区就坐满了人,有拎着行李箱从外地赶来的,有扶着老人来复诊的,更多的是老患者带着七大姑八大姨来“认门”。“俺妈吃了您开的药,舌苔不那么黄了,夜里也不盗汗了!”“中,体质偏热就得慢慢调,您记着辛辣的先忌口……” 诊桌前,他握着患者的手细细叮嘱,像操心自家亲戚似的,全然看不出头顶那么多头衔。
问到行医诀窍,他总摆摆手:“没啥秘诀,就是三个字 —— 跟经典学、跟老师学、跟患者学。” 翻烂的《黄帝内经》摆在案头,学生的笔记里记满他 “看病如破案,得找病根儿” 的口头禅。带教时哪怕再忙,也要拉着学生分析病案:“你看这位患者,表面是咳嗽,实则是肾气不纳,得从肾论治……” 三十多年带出的学生数不清,可他总说自己还是个 “学徒”,说中医这门学问,越学越觉着自己知道的少。
如今找他看病的人,都爱称他 “中医大先生”。这称呼里藏着两层意思:既是佩服他看病看得准,更是敬重他做人做得正。不摆架子、不夸大话,开方时总想着“老百姓挣钱不易,得用最实惠的药”,带学生时总念叨 “行医先修德,别丢了中医的仁心”。他常说自己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:一件是给老百姓解除病痛,另一件是把老祖宗的医术传下去 —— 前者是本分,后者是使命。
诊室的日历翻了一页又一页, 张佩江大夫的号依旧难约,但不变的是他问诊时专注的眼神,是药方里精准的配伍,更是那句总挂在嘴边的“别急,咱们慢慢调”。在他身上,你能看见老派中医的坚守:不追名逐利,只把心思泡在病案里、熬在药罐中,用一辈子的光阴,践行着“悬壶济世” 的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