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小燕大夫讲解:心脑血管病知识科普

杨小燕
2025-04-20

        心脑血管疾病,作为心脏和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,包括冠心病、高血压、脑血管病、心肌病、心律失常等多种病症。由于其高发病率、致残率和致死率,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。对此,杨小燕大夫提醒我们,了解疾病相关知识、做好预防与治疗,至关重要。


杨小燕大夫指出,血管硬化、血栓形成、血管炎症、血管痉挛等病理变化,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这些变化会阻碍血液供应,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与并发症。这些病症的发病并非偶然,而是遗传、年龄、性别等不可变因素,与吸烟、饮酒、高脂饮食、缺乏运动、精神压力大等可变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其中,危险因素越多,患病风险越高,且各因素间还会产生协同效应,进一步加重患病几率。

在症状表现方面,杨小燕大夫介绍,心血管疾病常出现胸闷、胸痛、心悸、水肿、晕厥、发绀、呼吸困难等症状;脑血管疾病则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失灵、感觉功能障碍、意识障碍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。一旦出现发绀、呼吸困难、头痛头晕等异常情况,尤其是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,务必及时就医。医生通常会先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,初步了解患者情况,再借助实验室检查、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确诊具体疾病。要是遇到剧烈胸痛、昏迷、休克等紧急状况,必须立刻进行急诊抢救。

谈及治疗方案,杨小燕大夫强调,药物治疗是控制心脑血管病基础病情的主要方式。随着疾病进展,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介入治疗、外科手术等手段。对于心肌梗死、脑出血等急性患者,首要任务是尽快恢复心脏或脑的血供,挽救缺血组织,减小梗死范围,防治并发症。在恢复期,患者应及早开展康复治疗,同时调整生活作息,保持饮食均衡,适当进行运动,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改善病情与预后。

杨小燕大夫最后呼吁在日常生活中,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。这包括戒烟限酒,减少有害物质对血管的损害;合理膳食,控制油脂、盐分和糖分的摄入,增加蔬菜、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,保持营养均衡;规律运动,通过有氧运动如散步、慢跑、游泳等,增强心肺功能,促进血液循环;同时,保持良好的心态,学会释放压力,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。此外,定期体检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,可以及时发现血压、血脂、血糖等指标的异常,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。


阅读2
分享